
银发系列(二)|引新思维冀助安老服务进步 年轻社工:任夕阳天使 陪走最后人生
2025-07-25
记者:罗庸轩
普遍人认为安老服务业的从业员较年长,变相是另类“以老护老”,但也有年轻人怀著一份热诚入行,在服务长者的同时,也能引入新世代思维,期望带动安老业随时代同进步。年仅33岁的注册社工潘绮薇,忆述中学会考那年同住伯伯因病突然离世,母亲与婆婆当时情绪崩溃和感到无助,令她萌生成为社工的念头,及后到大学修读社工时亦持续做义工。她透露,当时已较享受参与有关长者的义工服务,特别是有一次涉及长者殡葬的活动,使她觉得服务长者就像“夕阳天使”、可陪伴他们走过最后的人生,故两次实习都选择长者服务,毕业后就投身安老服务业至今。
投身安老服务业已11年的潘绮薇,目前在礼贤会沙田长者邻舍中心担任中心主任。从工作学到如何细心、仔细留意长者需求和从长者角度出发提供服务,而非单纯从职员角度决定内容,她说不时都会提出崭新想法和思维,同事起初都表达抗拒,但当理解到对长者有益、不会增加太多工作量时,又会逐渐接受。她举例说,精神健康近年备受关注,建议为长者续会时进行情绪问卷调查,有同事认为会见每名长者都很花时间,在深入沟通后终取得共识并成功推行。
引入拳击班 长者变拳王
调查结果更为中心活动设计提供宝贵参考,发现很多精神健康受困扰的都是体弱或行动不便长者。潘绮薇遂建议引入美国一套能改善柏金逊症和中风的节拍非接触式拳击,并与其他机构合作组成顾问团队,设计出适合华人长者的治疗性拳击课程。她笑言最初同事都质疑“咁新,做唔做到㗎”,但后来慢慢看到长者心情变得更开朗、上肢能力有改善,以及听到长者的回馈,就开始慢慢建立起信心。
凭著这些活泼的新思维,潘绮薇获选为安老服务杰出员工奖的得主之一,反映受惠长者及中心对她的肯定与认同。
年长员工更明白长者心态
现时在日间中心共事的同事中,不乏较年长的员工,潘绮薇了解到55至59岁的中年人仍具能力与热诚,即使退下来后未必想重返全职职场,但有兴趣参与义工服务,形容他们更享受义工生活,“既学到嘢亦可以帮到人。”目前中心聘有多名年满60岁的员工,发现他们与长者沟通方面更具同理心与说服力。她提到有长者曾抱怨报不到中心旅行团,及后发现年长同事会明白对方的心态,只要氹一下便能成功安抚他们,“年轻同事讲5句都未必安抚到。”故此,年满60岁的员工只要体力上应付到,中心也会倾向继续聘用。
利用乐龄科技协助服务发展
安老服务需求增多,需要应用新科技协助令服务得以延续,效果更事半功倍。潘绮薇在科技应用上也是走在最前线,她认为既然政府有资助可申请,便思考如何引入乐龄科技;终引入智能耕种机、透过平板电脑使用的认知训练系统,以及手握力测试仪等设备。她忆述,同事初期都抗拒引入新科技,担心要在繁忙的日常工作外花时间学习和使用,因此建议先在中心周五的物理治疗环节应用,并把科技融入日常训练与服务流程,最终获同事认同,“只要帮到长者就觉得好。”
此外,对于部分认知障碍长者纯粹坐著、看著平板电脑训练未必有效,甚至会因屏幕反光而感到不适,难以集中精神训练,潘绮薇更提出可结合3D打印技术,把训练项目制成实体工具,提升长者的互动与认知刺激,有助加强效果。
资料来源:AM730
参考网址:请按此